作者姓名:杨子昕
指导老师:宋益民
设计说明:这个作品主要运用纸雕的形式表现出层层叠叠的效果,以达到梦幻的效果以及一种纵深的空间感。整个画面主要围绕城市元素展开,加入了一些植物与微生物的元素,在展现我们所生活的环境的内在因素的同时加入了一些科技感的设计,表示一种自然环境与现在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一种共生,一种从另一个角度展现的微观世界,提倡现今要在科技高速发展的同时不要忽视自然环境的一种保护,增加其奇幻性及未来感。
作者姓名:苏代顺
指导老师:鲁勋洲
设计说明:金属铜为载体,“鲸”为主体元素辅之以生活垃圾为副元素构成一幅铜板浮雕来表达环境保护的主题,铜延展性高、有特有的肌理质感、耐久抗腐蚀,是民间传统手工艺工艺性强、亲和性强。蓝鲸目前地球上生存的已知的最大的哺乳动物,在自然界中有很强的代表性,它的力量、线条、质感、肌理都是非常强的可以在铜的表面很好的表达。垃圾对环境的污染是清晰可见的,受环境污染侵害的动物以及自然生态,塑料垃圾的废弃有很大关系,将生活垃圾散落在鲸的周围鲸组合成一个画面来表达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作者姓名:陈金豆
指导老师:蒋雪洁
设计说明:欢歌如潮——平面公共艺术设计理念来源于对农民伟大劳动的赞美。农民是中国社会的主力军,是人口的大多数。农民种类不仅有种植粮食的粮农,还有果农、菜农、棉农、养殖户、专业户。他们在食物的背后默默劳动着,有了他们辛勤的付出,我们才能吃上生活中的许多食物。欢歌如潮——平面公共艺术设计在画面设计上着力营造农民的劳动之美。
作者姓名:付梦娜
指导老师:郭圣能
设计说明:作品是以环保的角度来诠释森林与荒漠的共存现状,不以传统的角度而是采用不同的角度并且以人为主体物,然后以此为基础展现出森林与荒漠的各自特点,呼吁人们更加重视生活环境的现状,并且不再乱砍滥伐破坏原本的生态环境,让更多的森林免于荒漠化。并且在主题之中加入动画电影元素引发人们对童年的回忆和熟悉感从而达到对作品主题的兴趣。
作者姓名:何锦
指导老师:蒋雪洁
设计说明:作品提取了建筑物中的几何元素与树木中的曲线元素,几何感极强的几何体长方体是至刚之美,至阳之美。干净利落的几何体具有雕塑般的力度。相比硬朗的直线,曲线有一种包含万千现象不断变化的美感。曲线美是自然、生活中最本真原始的美!东方之美以“和”为美,刚柔并济、阴阳相衬。这件作品主体构成是由木制龙骨作为内部支撑结构,然后用铁丝网,塑性石膏布固定其表面,最后使用墙面浮雕艺术粉进行细节刻画创作。整体较为朴素,注重质感,作品色彩主要以灰色、白色为主,期间点缀以小面积的其它颜色。
最终呈现一个公共艺术装置作品,作品表达的是事物得到新生,向阳而生的精神,突破重重障碍想要重获新生的品质。整体作品想让观看者在观赏中思考,在思考中感受作品的力量。
作者姓名:胡飞龙
指导老师:鲁勋洲
设计说明:解析生境的意义从中感受到的是生物以及生物生存所需要的环境,导致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破坏因素有很多,环境破坏的因素有很多,我想到的是空气污染,我抓住废气的排放和空气中的粉尘为核心对自己的毕业作品进行创作,人们通过呼吸使得很多废气深入到细支气管和肺泡。其中污染物和细的粉尘颗粒物进入人体到肺泡后,直接影响肺的通气功能,我想通过艺术夸张的方式扩大这种颗粒,使其变得可视化,让人们可以通过肉眼观测处其中的危害。结合装置艺术的特点来进行创作,以抽象的形式来表达呼吸,多跟不同粗细的透明塑料管缠绕成肺的形状来代表呼吸道管,里面循环的是混浊有颗粒的水,配备一个风感应的触发装置,可以通过对触发装置吹风来控制主装置里的液体流动从而实现装置的互动性,通过这种既有互动性又具备可视化的形式扩大空气中的污染物颗粒来呼吁人吗看重生态保护。
作者姓名:黄佳欣
指导老师:郭圣能
设计说明:《“印记”马鞍山佳山路新岗社区公共艺术设计》这件作品由是作者在老旧小区调研时经过一盏破旧路灯时获得的灵感,以废旧零件和石膏为主要材料,作品的上半部分通过挤塑板和石膏绷带融合组装成具有侵蚀效果的墙面,作品的下半部分是通过不同形状的零件和老旧物件粘连组合来模拟城市的钢筋铁骨。整件作品是立体的,可以通过组装焊接安装在室外空间。“印记”的创作目的在于重建模糊的城市记忆,同时也注重作品的延展价值。让作品讲述城市过去的故事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让城市的记忆通过物质的形式得以保存。
作者姓名:黄烨盈
指导老师:毛珠明
设计说明:该作品创作灵感来源于三星堆出土的青铜神树,整个作品分为左中右三部分,提取三星堆中其他文物特色设计成莲花状,并分成三层,每一层上面有三只鸟我进行平面化处理,我在太阳的周围加入了一些放射状的线,模拟哥特建筑中的玻璃花窗的构成,从上往下线条逐渐变细且颜色逐渐加深。该作品整体采用金色色调,并将青铜神树元素拆解,融入了西方玻璃花窗的结构特点,希望通过光影效果达到玻璃花窗的投影效果。
作者姓名:李满
指导老师:郭圣能
设计说明:画面主要元素有珊瑚和美人鱼组合而成,主体是一个美人鱼,和两侧的珊瑚礁共同构成作品。将具有海洋生物代表性的珊瑚作为背景,与主体人鱼共同构成作品,人鱼公主以献祭的姿势半浮空中慢慢幻化成泡沫,美丽的阳光倾洒其上,人鱼公主的表情是洒脱是得尝所愿的释然,暗示人们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海底深处一片宁静美好。
作者姓名:马笑
指导老师:毛珠明
设计说明:将纤维艺术与绘画相结合,融入中国传统元素。在此作品中,其图案大都根据特定节气动植物或节气特定习俗绘制而成,融合中国传统配色,大气又不失雅致。一方面呈现出独特的视觉效果,其次也体现出东方精神的文化底蕴。以“二十四节气”为切入点,”二十四节气“代表着一年的轮回,承载二十四节气的是我们的生存环境,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来向观者叙述自然的变化,生命的变迁,并与观众形成心灵的共鸣。结合环氧树脂,内置节气代表植物等,将植物封存起来,通过悬挂的形式展示,并组成点、线、面的形式构成,给人视觉上的震撼。
作者姓名:孟德俊
指导老师:蒋雪洁
设计说明:作品想表达“我”通过自身行动可以改变“我”自身周围环境,同时自身周围环境的改变也会影响“我”自己自身状态,“我”与自身周围环境既共生又相互侵蚀。作品借鉴了亨利·摩尔的艺术概念观察自然界有机形体(如甲壳、骨骼、石块、树根等)中领悟空间、形态的虚实关系,自然力赋予形态的影响等等,使自己的作品尽量符合自然力的法则,女性的躯干具有曲线的美感和生命感选用了女性的躯干作为载体,同时结合山、石、天然隧道的形态制作空洞体现空间形态虚实的关系。
《”琴律”——基于磁流体技术下的声音可视化与互动性艺术装置研究》
作者姓名:明巾英
指导老师:刘辉
设计说明:基于对传统乐器的兴趣和目前不断西化的生活现状,做的一系列雕塑装置作品希望能够引起人们重视和反思,选用二胡、马头琴、月琴三个传统乐器进行元素提取,将民族乐器进行解构且用榫卯工艺进行重组,利用磁流体技术将声音可视化,以传统乐器为视觉载体传达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13
作者姓名:潘珣
指导老师:蒋雪洁
设计说明:画面主要元素由动物和植物组合而成,背景为森林深处,主体是一只九色鹿,想传达给观者的感受是动植物之间的一种和谐共处的默契。这幅作品灵感来源于李白诗词中那句原句“树深时见鹿”,这句诗描绘出一幅静谧幽深美好的景象。我踱步在森林的小路,周围满是静谧,不见人影,偶尔看见小动物从草丛钻过,森林幽深,我踱步来到溪水边上,便看到了这样的一幅画面。画中的鹿我选取了敦煌壁画中的九色鹿的形象,因为九色鹿象征着温润善良、诚实守信、勇敢正义的品质。色彩搭配上运用了丰富饱满的填色,营造出一种灵动梦幻的美感。
作者姓名:饶教武
指导老师:刘辉
设计说明:万年高岭石,千年风化为土,一朝洗练为泥。一件陶瓷作品的诞生,本质是从石头到瓷器的过程。这是材料的演进,是时间的秩序——陶瓷艺术创作中不可逆的时空秩序是可以被打破乃至重塑吗?陶瓷作品通常只呈现材料的最终形态(瓷),而我也尝试呈现作品材料的起源(石)。原本历时性的陶瓷生成(石-瓷)与陶瓷溯源(瓷-石),共时性地呈现在大家眼前,某种意义上打破了常规陶瓷创造的时间界限,又凝结出新的时间线。
作者姓名:石雅楠
指导老师:宋益民
设计说明:以亚特兰蒂斯为灵感的出发点构思一座海底城市,来一场海底世界的旅行。整体作品国绕“奇幻””生境“两个词语,意在体现人类与海洋生物的和谐统一。画面主体为哥特式形式的悬浮城市,而在周围围绕了一圈海洋生物如珊瑚鲸鱼和鲨鱼等主体画面为纸雕形式,外部用木框进行组装 用雕刻刀在已有的草稿上雕刻出自己需要的图形。最后进行装灯,完成整个作品。
作者姓名;杨加玲
指导老师.宋益民
设计说明.随着高建筑的出现,城市逐渐变得灰白,与生态环境也越来越远城市的形成需要土、框架结构形成,将城市进行倒置,借鉴青苔的生长方式,和它的环境,将其放大制作微观世界,自然一点点"侵蚀*城市也在装饰城市。使其形成一种逆“生长”并对其进行“侵蚀”。通过软陶制作仿生植物对其进行侵蚀,利用高纯度的色彩形成对比希望警醒人们保护城市,保护环境。
作者姓名:王晓娜
指导老师:刘辉
设计说明:作品以菌类植物——蘑菇为切入点,蘑菇作为一种真菌,参与大自然的有机物质的分解,为植物的生长提供养分。在作品中,对蘑菇的伞褶部分进行抽象、简化、变形,并结合平面构成,创造出不同的肌理,表现出大自然中植物富有生机、自由生长的状态,体现出“菌生万物”的主题思想。作品为一组,共12个,主要色调为红、黄、蓝三原色,单个作品呈现渐变的效果。同时作品对陶瓷这一材料进行探索,将陶瓷与可燃物——纤维玻璃进行结合,烧制出薄胎瓷器,薄可透光。
作者姓名:王耀祖
指导老师:郭圣能
设计说明:当下是人类与自然关系异常紧张的时代,人类的不自律的活动使其人与自然的矛盾日渐加剧。我尝试通过作品呈现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空气作为我们赖以生存的必需品自工业革命以后开始被急剧污染,因此我以空气为主题进行创作。煤炭自工业革命开始就成为主要的动力来源,但其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氢等有害气体也在危害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医院作为最常用氧的地方,因此我将作品的中心空间打造成病房,用烟雾制造碳燃烧的氛围,用玻璃罩盖住植物其植物产生的氧气通过管道传输到呼吸面罩上面,12棵植物围成一个圆构成钟表的形状,暗涵着空气污染仍在进行。装置艺术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媒介区缓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否可以找到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平衡点。